close

  最近回老家在書房裡總是看著書架嘆氣,因為年初剛搬了兩次家,書房裡的書雜亂堆著尚未整理。娘每回只會叱我別再買書,說屋子像是要被書氾濫壓垮。而我的嘆氣則是,以前書擺哪清清楚楚,現在則老是找不到喜歡的書塞在哪個縫隙中。這幾天列了已看未看正想看的清單,現在書籍的出版速度真的很快,以前悠悠哉哉買書、讀書的時光好像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這麼多年沖刷堆積下來,自己也有些喜歡的作家,看到他們的作品屬於非買不可或是時不時回頭看,例如:

米蘭‧昆德拉(捷克)--不用說,大概台灣百分之九十九的「文青」、「憤青」或是什麼青的都看過他一兩本書,儼然就是當代的文化標記。我遲遲未把皇冠版買齊,似乎是在抗拒什麼(或許是因為我喜歡時報的開本吧)。我最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以及《笑忘書》和《身分》這幾本。前幾本書大概沒人會有什麼異議,《身分》則是本非常輕巧的小說,對我而言卻因為有了本簽名本而意義非凡,因為「輕」得以漂洋過海讓作家簽下難得的一筆。此外,作家論書、寫作的書籍當中,我最喜歡2005年的《簾幕》看著看著會讓人想提筆寫點什麼。

伊塔羅‧卡爾維諾(義大利)--也是一個九○年代在台灣紅得響叮噹的文學品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馬可瓦多》、《宇宙連環圖》......除了《帕洛馬先生》我資質太差,怎麼看都看不完之外,其他作品大抵上還算喜歡。但我最愛的是笑中帶淚看的《馬可瓦多》,比之許多實驗性質的書寫,此書讓我看到小說家說故事的誠意。


賈西亞‧馬奎斯(哥倫比亞)--得過諾貝爾獎,屬於全球知名度高得要死的小說家,跟外國朋友聊天只要是愛看書的,大概都聽過他的名字,看過他的《百年孤寂》(這算是某種藝文全球化嗎?)。不過我最愛的是《愛在瘟疫蔓延時》,可惜現在中文版只有時報的《智利秘密行動》是有版權還可以印,日本新潮社正在出版他的精裝全集,今年敗了日版的《百年孤寂》非常美,正在想要去敗《Memoria de mis putas tristes》等書的日譯本(不過新潮社也不過出了三本而已,其他都是放目錄上給人聞香)。

保羅‧奧斯特(美國)--最有名的書應該是《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沒事就看到很多文藝青年引用或是被藝文雜誌、作家拿來當標題、照樣造句。奧斯特的文字就是乾淨、像廣告標語,無怪乎村上春樹也很愛,但在台灣就是不上不下賣量的小說家,真是可惜。《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紐約三部曲》、《幻影書》(最愛,但我覺得是他的電影夢碎療傷書)、《神諭之夜》、《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等書都可以看到他喜愛書寫創作者的苦悶或是與世界對話之徒勞--以及操弄書寫形式、挑戰真實與幻境的邊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