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篇來寫點亞洲的作者,不過說亞洲也只有中國、台灣、日本和香港。韓文小說我看得極少,也沒有特別喜歡的或是被吸引的。到底是我對於韓國文化不熟,還是台灣市場沒有太大的推廣,也許都是原因,中國小說家也看得少,莫言、王安憶沒讀幾部,雖然很喜歡韓寒的《長安亂》,但韓寒似乎在台灣買氣不佳,我也沒看過他其他作品,所以大陸作家也就暫不介紹了。我家的書架依舊亂得可怕,租屋裡又被一堆新書塞滿,快要呈現人睡書堆中的狀態,真是糟啊!一整個沒節制。

村上春樹(日本)--不用說,大概台灣百分之九十九的「文青」、「憤青」或是什麼青的都看過他一兩本書,儼然就是當代的文化標記。(居然可以把米蘭昆德拉的描述完全套用在村上春樹身上!)五六年級的文藝男非常喜歡喜歡村上,但是很多人,年過四十之後又對於過往的著迷有點羞於啟口,大概是回望自己的青春有種尷尬吧。村上是全然男性型的作者,不管是世界觀或是想法都很少男式,有種青春期雄性動物特有的淡淡哀愁。我最愛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拉長了時間看很不賴,而他所有的散文都可以讓我捧腹大笑。他也是我少數原文書很齊的作家,大學時候老師很愛拿他的小說練翻譯,結果是讓我們都做成了台港中翻譯比較報告。

張大春(台灣)--我看大春老師的書極早,國中就開始看《四喜憂國》、《大頭春日記》、《公寓導遊》、《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等等,但最喜歡的卻是他的文學意見等評論集。後來看《城邦暴力團》覺得真是有趣的武俠小說,等了又等時報才出齊全四本。他的小說或是創作早期我覺得就是個皮孩子,找不一樣的玩法寫法(仿西式的),晚近倒是回歸中文傳統和溫和親情派路線,《聆聽父親》《認得幾個字》溫厚親情溢於字裡行間,極為耐讀,雖不到買齊全集的程度,有機會我會想把他早期寫科幻和近來幾本古典派的作品補齊。

白先勇(台灣,或說旅美華人)--白先勇是走過大江南北的旅美華人,從大陸到台灣再到美國,最後大半輩子在美國教書度過。但他文名早成,《遊園驚夢》、《台北人》、《孽子》都成了經典。他那軍閥背景出身的家譜,讓他的文字在創作上種下華麗頹圮的風格。比起張愛玲的煙視媚行、旁觀勾描的寫法,白先勇的書寫情感更肉體些。不過他善寫短,不知道還會不會再寫長篇?

琦君(台灣)--小學就開始讀琦君,從父親買的《讀者文摘》摘文讀起,小六開始一冊冊買,《三更有夢書當枕》、《菁姐》、《錢塘江畔》、《母心似天空》、《青燈有味似兒時》成為我很好的作文範本。同樣是有軍閥背景出身,琦君的回憶文章倒是溫婉,就像一盞暈黃的油燈,在屋內閃著微溫,像等門的家人。她寫兒時的回憶很讓我神往,也很想也有那樣的紅柿、桂花、紅花襖袍,熱鬧的節氣可供回味。

西西(香港)--西西的〈我城系列〉是我很喜歡的城市書寫,她用各種寓言式、西方小說的手法寫一個城市,但卻又讓我對香港(肥土鎮)這樣的地方有很多溫馨和貼切的感受,著實不易。我很喜歡的《飛氈》有〈清明上河圖〉對市民眾相的展讀樂趣,又兼有馬奎斯魔幻寫實的描述手法,東西合壁在西西手裡可以捏成一個全新的情境,要說她可以寫出香港空氣的味道,也不為過,因為我在書頁裡常常聞到。西西在很多小說中都有跟西方借手法的痕跡,但不損及她的文字功力和故事架構,這是我最佩服的一點。小時候極愛她和張系國,可惜他們都很少有作品問世了。

張愛玲(??)--我不知道該怎麼定義張愛玲的國籍,中國?上海?香港?美國?書架上留有一冊國中時候買的《聯合文學》張愛玲特輯,收了她的速寫、英文劇本、來台的留影等等,當時只知道她是很重要的作家,買了幾冊回來讀,卻不求甚解。我讀得太早,國中那樣生嫩的年紀怎能暸她的世界?紅白玫瑰的男女糾葛、傾城之戀的末世氛圍、色戒的驚心動魄、曹七巧無所事事的寡婦人生,對我這連嘴都沒親過的女生來說,太難理解了。但是年過三十再重讀,確實再沸騰了一翻滋味。經過歷練後讀張愛,那樣的深刻就很難再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