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透明的寂寞走向希望之國
一九七七年日本文藝家協會推選上半年度代表作的討論會議裡,瀰漫著焦躁的氣氛。桌上擺著初選的上半年度出版品,評委們個個面色凝重,因為其中某一篇文章掀起了激烈的爭辯,大家都在思索自己待會兒的發言重點。引起這場激烈爭辯的作品,就是當時年僅二十四歲,尚在武藏野大學就讀的村上龍的首部小說《接近無限透明的藍》。持反對意見的評審以文章過長、內容穢暗頹廢敗德等等理由拒絕選入,不過,這篇前一年(七六年)甫獲「群像新人文學獎」的作品依舊在一片爭議聲中,過關斬將獲得入選。
這已經不是該篇作品第一次引發爭論,在「群像新人文學獎」以及第七十五回「芥川獎」的評審會議上,都引發過類似的爭執辯論。接連兩個文學獎的光環,加上內容聳動,大量描寫性派對雜交、吸毒、暴力的場面,使得村上龍的出道首演,幾乎演變成重大的社會事件……
這已經不是該篇作品第一次引發爭論,在「群像新人文學獎」以及第七十五回「芥川獎」的評審會議上,都引發過類似的爭執辯論。接連兩個文學獎的光環,加上內容聳動,大量描寫性派對雜交、吸毒、暴力的場面,使得村上龍的出道首演,幾乎演變成重大的社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