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好讀 2007年7月號
五木寬之的「第三人生」
《林住期》
作者:五木寬之
出版社:幻冬舍
出版日期:2007年2月
這兩年日本社會關心的話題,不外乎老小問題:要不擔心小孩太少的少子化危機,不然就是憂心老年人口增加造成的經濟改變。的確,團塊世代的中堅上班族們,近年來都到了退休的年紀(六十歲,大約是美國嬰兒潮世代),所以許多跟銀髮族生活息息相關的雜誌、書籍紛紛出籠,成為書市寵兒,如腦力鍛鍊風潮正夯,怕老年癡呆纏身,鍛鍊腦力書籍相繼出爐。
除此之外,如何與老年和平相處,也成為銀髮族關心的話題。本身七十有五的老牌作家五木寬之,儼然是這個世代的精神導師,近作《林住期》便以印度教人生觀剖析初老之年,上市之後回響不斷,短短四個月已經銷售超過二十萬本以上。書中以百年為人生始終,每二十五年為一期,分為「學生期」「家住期」「林住期」和「遊行期」,由本身已經進入遊行期階段(年過七十五歲)的五木為年過五十的讀者寫就「林住期」的概念,無異相當具有說服力。他強調從五十歲開始的林住期是「第三人生」,雖然體力和精神已經不若壯年,但正是可以重頭檢視「真正的自己」的最佳時機。「不是為了生活工作」「在林住期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五十女人一枝花」等標題,打動了許多林住期讀者的心,同時本書的暢銷也正顯示日本老年化閱讀市場的來臨。以下為部分內容節錄:
l 「林住期」是什麼呢?
人的一生,實際上充滿了各種變化。
有高峰也有低谷,確實有「悲歡歲月悠悠度」之感。
在這人的一生當中,到底什麼時候才是人生的頂峰時期呢?人生的黃金期、收穫期倒底是幾歲到幾歲之間呢?
我們稱六十歲為還曆之年,意思是一到了六十一歲,就會再次回到跟出生之年同樣干支的年份。
七十稱為古稀。
「人生七十古來稀」
是從這句唐朝詩人杜甫的詩句而來。古時只要超過七十歲,就是「稀」有之事。也就是說,那是個「人生五十年」的時代。
現在想想,從前的人還真是短命。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戰敗當時的日本人平均壽命為四十九.八歲。怎麼連人生五十年都還不滿呢!
平成十七年的現代,男性的平均壽命是七十八.五三歲,女性為八十五.四九歲。不僅如此,現在百歲以上的高齡者已經超過了兩萬八千人以上。而且還以一年五千人以上的數字增加,所以「人生百年」的時代並非空想。可以說,這時代迫在眼前了吧!
季節的變化以春、夏、秋、冬展現,方位以東、南、西、北區之。事物的進行分為起、承、轉、合。四分法是自然的區分方式。
因此,如果把人生想成有百年光陰,分成四個階段,首先第一期就是出生之後的二十五年間。
緊接著是之後到五十歲之前的二十五年。到此可以視為前半生。接下來的二十五年,則是第三期,從五十歲到七十五歲之間。然後才開始最後的二十五年,總計,百年。
活了百年,也不用太大驚小怪。現實上,最少都會有八十五年人生的覺悟。這麼一來,最後的第四期,就當是多加了十五年。這一個時期,十人十樣,長短各有自由。
古代印度把人生分為「四住期」,這種想法普遍認為在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後二世紀之間廣為流傳。
- Jul 17 Tue 2007 10:29
五木寬之:《林住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