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行,在尋找的路上

《日本之路》 
文˙攝影:小林紀晴
翻譯:江明玉
出版:遠流

  去旅行時,總免不了扛著像機,啪擦啪擦地拍下旅行中的景色和容貌。相片記錄著旅者行經的空間,標記當時的天氣景物,如果拍攝自己,還會連帶地也紀錄下自己在旅程的瞬間形貌。一張照片,可以說的事情,太多也太少。是元素太多,街景、風景、人物,觀看間恍然被記憶的洪流淹沒。然而,照片所能紀錄的次元卻又太少,四周的聲音、氣味,還有心情,無法塞入按下快門的瞬間。於是,文字成了紀錄影像以外的可能媒介。雖然語言所能表現達的東西,未必比影像多,在文字之後,閱讀相片的想像會受到限制,但是,文字卻會使相片的生命,增添另一層的風景。
  就像默片的字幕一樣。
  旅行是身體的三度空間移動,閱讀是心的四度空間旅行。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一段時間,想要到哪闖闖,去看看花花世界的衝動。不論古今中外東洋西洋,每個人都有的情緒,所謂的人性。很多人寫了遊記,紀錄旅遊異地感懷,寫下是自己的疏離、解放,見聞和感觸。彷彿只有從熟悉的土地抽離時,人才有面對自己問題的可能。為什麼呢?恐怕這是一個屬於人生哲學的問題。
  
「雖然生在日本,有時卻覺得不太了解這個國家。就像不太了解自己的感覺一樣。」─序
  
人是無法了解自己的,所以一生都在探尋了解自己的答案,有人用工作證明,有人用學問尋找,有人踏上旅途尋求解答。小林紀晴很明顯的就是第三者。他因著困惑而上了路,在不同的風景裡接觸未知土地的人情,聞土地的芳香,聽方言緩緩流過耳邊,把這一切,融入「日本國」的鄉愁血液中。他意圖拼湊一個關於日本的整體概念,想知道日本是如何的一個國家,有些什麼人住在這裡,想些做些怎樣的事。他藉著在日本旅行,尋找答案,拼湊輪廓。
  
他拼湊出些什麼呢?
  
雖然,小林拍攝的大部分照片和書寫的文字都流露出「對土地的眷戀」的主題,但是,在日本各地移動的他,最終忘卻不了的卻是虛無灰暗的東京。在日本,「上方」這個過去代表權力中心圖騰的語彙影響,至今仍存留在人們腦海中。小林和各地人們對話當中,充滿了和東京對比的魅影。大部分人都以東京為假想比較基準,藉此加深了地方色彩,彰顯了對土地的戀慕。正如同東京標準語和方言處處可見的糾葛氛圍,是土地的語言帶出了旅行中與記憶故鄉的「異」,突顯出旅情。除了有別於東京的街景顏色,聲音是最直接的感受。從小林的文字紀錄,我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
  
因此,我覺得小林的心裡刻著一個東京。他的身體雖在他方,但他所攜帶的故鄉,卻是東京而不是出生地長野。或者這麼說吧!正如美麗的櫻花和富士山一樣,東京也成了一種鄉愁標記,烙印在曾待過東京的人們記憶裡,或是在血液裡奔流,或是在話語中閃爍。也或許,每個日本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那個灰濛濛的首都,是文化的底稿紙,不論你書寫什麼,都帶著都印著東京的習氣。因此在小林的旅行中,拼湊出的是回東京的路景。
  
在書上讀到一句話:離開村子的那天,地方電台報著,今年第一道春風吹起了。我突然想起每年電視氣象都會報導的第一道春雷,冷冷三月天,竟開始有些期待。而通常,那雷是落在台北的。
  
離開這裡,到某處去。
  
這種衝動,我也有過,曾經嗡嗡地在身體裡作響。或許是離開了,才會知道哪裡是故鄉,哪裡有記憶。我常想,台北之於我,是不是也如東京之於小林?也許我該去旅行,Taiwanese Road,只是不知,上路的時間到了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