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麗的國家往何處去?

美しい国へ(致美麗的國家)
作者:安倍晋三
出版社:文芸春秋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今年九月(本文寫于2006年8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即將卸下首相職位,繼任者當中,尤以日本六○年代安保運動當時的首相岸信介的孫子,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呼聲最高,另外兩名候選人財務大臣谷垣禎一、外務大臣麻生太郎同樣也為顯赫的政治世家出身,但是小泉力挺安倍,為他增加不少人氣聲望,民調顯示他的支持率高達45%,輿論界甚至認為安倍已經穩坐首相寶座。作為新日本首相最有可能的人選,安倍的內政外交理念,自然受到各界重視。他在今年七月出版了《致美麗的國家》(美しい国へ),剛上市就衝上排行榜,加上出書後安倍頻頻在媒體曝光,更讓銷售量遠遠飆高,至今仍舊聲勢不墜。
  一般來說,日本政治人物出書,衝上排行榜成為暢銷書,不是什麼特別的出版現象,擁有堅強選民基礎的政治家出版品,成為暢銷書實非難事。但安倍這本《致美麗的國家》與過去人物傳記或是傳道式的政治家書寫最不同之處,在於他端出的是具有明確目標的「國家藍圖」,而不是抽象畫式的概念堆砌,他以「有主見的外交」、「強大的日本、值得依賴的日本」,建構具有戰略性的亞洲外交策略,內政上則著眼於少子化和老人年金問題,將他的「開放式保守派」立場鮮明表達出來,道出許多憂心日本未來的國民心聲。並且,與過去政治人物出書幾千元日幣的精裝書相比,該書以長條型新書形式出版,內容通順易讀,價格只需767日幣,使得讀者的購買意願大增。安倍身為日本未來的領導人物,他不僅是以此書向日本國民宣告政見,似乎也是周告各國他未來帶領日本前進世界的方向。

 


●《致美麗的國家》節譯

 

「自由」是什麼?
  在日本,一旦要表達思想上的立場時,經常使用「liberal」(自由主義)這個詞。乍聽之下,是個感覺很輕巧、進步,但是仔細想想,這確是最常不被人理解就使用的字眼。
  比如說,過去想要對抗自民黨的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自由民主」,直譯成英文的話就是「Democratic Liberal」。自由民主黨的「自由民主」翻議成英文的話則是「Liberal  Democratic」。兩者之間只有與順的改變而已,兩者間到底這有什麼不同呢?
  原本,「Liberal」這個詞在歐洲和在美國被人接受的方式就不一樣。
  在歐洲,有過市民對抗王權流血以獲得自由,建立民主主義制度這段歷史,就算是同樣「Liberal」,意思卻接近隱含了不許他者介入的「個人主義」。與此相對,美國所謂的「Liberal」,是為了實現社會平等以及公正,政府需要積極介入的想法,也就是說支持「大政府」的立場。
  在美國,沒有封建制度的歷史。國家誕生之初,就以平等社會為原則,這樣制度和權力是建立在毎一個到新大陸來的清教徒個人同意之上。所以,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並不對立而能共存。
  而在建國一百五十多年後,一九二九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大恐慌當中,美國產生了一千三百萬失業人口。這時候,F.D.羅斯福總統採用新政──政府積極介入經濟發展的政策。這是一項具有社會主義性格的政策,其結果就是導致大政府主義的出現。
  這時期提倡新政的人們自稱為「Liberal」,也就是說具有接近社會主義思想的人們,就被叫做自由主義者。革命主義、左翼都在此一範疇之中。換句話說「Liberal」在歐洲和美國,基本上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在日本因為常用詞語意混亂,就是因為不瞭解這兩者之間差別的緣故。

「保守主義」的語感
  那麼,當被人問到我是哪種想法的人?我會回答,我不是像美國那種「Liberal」。「保守主義」或者說「開放的保守主義」才是我的立場。
  這是發生在我剛上高中時候的插曲。碰巧生在政治家族之中,但我卻沒有特別去鑽研政治,因此第一次聽到英國的「保守黨」這個政黨名稱時,真是嚇了一大跳。
  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正是「打倒日帝(日本帝國主義)美帝(美國帝國主義)」口號震天價響的時代。「你很保守」這句話的意思跟「你是體制派」、「沒有用的傢伙」或是「單純」同義。像這樣把這個幾乎是惡代名詞的字眼當成名稱的政黨,竟然還是在議會政治發源地的英國,擁有三百年歷史的一大勢力。
  從小我就知道祖父被人說是「保守反動的權力化」、「政界的黑幕」,也被人說過「你爺爺是A級戰犯」,也許是因為這樣反而讓我對於「保守」這個詞相當具有親近感。
  我是生在一九五四年(昭和29年)。剛好夾在團塊世代和新人類之間,是一群沒有影響力的影子世代,之後也被稱之危「無熱情世代」。不過,因為我出生在祖父和父親都是政治家的家庭裡,隨著年紀增長,比起其他同世代的人們,具有更多一點的國或是國家的意識。

懷疑「反對安保」的理由

  在我成為高中生的一九七○年,以越南戰爭為背景,迎接學生運動的高昂期,在這前一年,聚集在東大安田講堂的全共鬥以及要將之驅離的機動隊之間,上演著激烈的攻防戰。而日美安保條約自動延長的政治事件,也是讓革新勢力和保守勢力產生激烈正面衝突的一大主因。
  這時,社會黨、共產黨等在野黨,以及大部分的媒體都主張廢棄日美安保條約。「日美安保條約的延長,使得自衛隊可能被派駐海外增兵。也就是說日本成為美國侵略越南的前線基地,日本的帝國主義和美國勢力結合,再次展現侵略亞洲的企圖心。」有許多堪稱進步的文化人像是學者、評論家,都基於同樣的理由反對。
  於是堅持簽訂日美安保條約的自民黨成了惡,主張廢棄安保條約的革新勢力則是善,形成這種對立姿態。這是媒體有意這麼規劃演出的。而需要被打倒的對手,就是自民黨的政治家我的祖父。因為祖父是在這輿論二分的一九六○年代安保騷動時期的首相,主張改革安保條約,因此不僅僅是惡人,更是惡人中的極惡之人。
  有一次,高中上課的時候,授課老師講日本應該以七○年代為契機,廢棄安保條約之類的話題。班上同學的氣氛也是如此。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是批判的矛頭似乎都是指向我來。
  雖然我對於安保條約並不清楚,但是在那現場可以反駁的人似乎也只有我一個人。不,也許應該說我必須唱反調才行,所以我就這麼發問了。
  「在新條約當中,也有關於經濟的條款。這跟日美經濟合作有關係,大家又是怎麼想的呢?」
  馬上,老師就臉色一變。「果然是岸信介的孫子,安保條文一定是背得滾瓜爛熟。真是不能亂說」──或許他是這麼想,一臉不愉快的樣子,匆匆改變了話題。
  說真的,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條文裡面寫些什麼。只是聽祖父說過,安保條約當中,訂定了日本和美國之間共同促進經濟發展的項目,這對日本的發展將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才會這樣反問老師。
  根本就不去仔細想清楚當中道理,只會叫囂革新和反權力的人們,真是令人感到懷疑,從這位老師疑惑的樣子,決定了我對於他們想法。
  等我把安保條約全部讀完,並且確信這是關係日本未來死活的條約之時,已經是我進入大學之後的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魚 的頭像
    人魚

    租書店老少女

    人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