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與博物學為父,考現學為母的漫遊

  一九七○年代日本正式出現了「路上觀察學」一詞,該運動以日本的現代藝術家赤瀨川原平為中心,從外型上看來是一門結合了「藝術」與「博物學」的學問,但是骨子裡卻是由反消費主義精神所支撐。同為推手的藤森照信就曾說過「我們這些路上觀察者的正面假想敵國,除了那刀鞘對面的消費帝國之外,別無他者。」如果以現代年輕人的語言來說,他們這一群人的精神應該可以被奉為「KUSO先驅者」吧!

在毀滅與再生之間
  七○年代是由赤瀨川原平提倡「超藝術」的年代,一九七二年他和松年哲夫、南伸坊同發現了「超藝術」的構造,並且用當時讀賣棒球隊的第四棒打者凱力.湯馬森為名,為他們發明的新藝術命名,湯馬森遂成為「建築物上被保存下來,無用卻漂亮的多餘物件」代名詞。「湯馬森藝術」的精神就是雖然不被製造者認為是藝術,但是只要被觀察者發現並認定,也就構成了藝術的條件,而這就是他們所提倡的「超藝術」──由觀察者來認定藝術的精神。
  一九八六年,學陽書房重新出版今和次郎(1912-1926)和吉田謙吉的《考現學》、《考現學採集》影響了赤瀨川等人。今和次郎是日本大正末期的風俗學、建築學者,在關東大地震之後所進行的現代都市居民行動研究「考現學」為母胎,同樣地對現代都市生活進行觀察與收集。今和次郎(1888-1973)在提出「考現學」(modernologio)之前是追隨柳田國男專攻鄉野傳奇、風俗的研究者,但是大正十二年的關東大地震當中,他目睹了城市的毀滅與重生,而誕生了「考現學」的觀察與研究。
  赤瀨川等人在八六年代組成了「路上觀察學會」並且出版《路上觀察學入門》(筑摩書房)一書,而重新回看「超藝術」發生的日本的七○年代初期,正是東京是街道崩毀的年代,激進的現代化腳步以及安保運動不斷破壞都市舊有風貌,赤瀨川認為這是一場小型的關東大地震,東京的地貌正進行著天翻地覆的轉變,在這種破壞與再生的間隙中,便催生了所謂「路上觀察學」這一門學問。
 
在路上,看些什麼?

  「路上觀察學」既以「考現學」為母體,也跟當年的考現學一樣,觀察對象包羅萬象,從路上經過的行人穿著、破碎的茶碗、人孔蓋、門柱甚至是女子高中生制服等題材都可以列入觀察名單當中。
  提倡者中以赤瀨川原平和藤森照信為首,加上南伸坊、林丈二、森伸之等人。前衛藝術畫家赤瀨川原平,長期觀察街道上無用的門窗裝置,發表了《超藝術湯馬森》;藤森照信探索西洋建築物、廣告看板建物是著名的《東京建築偵探團》作者;插畫家、作家南伸坊則是對於街道上張貼的廣告傳單進行關察《廣告傳單考現學》;林丈二著有《路上偵探事務所》、《人孔蓋的蓋子》;像個怪叔叔一樣會對女子高中生進行制服觀察素描的制服研究者森進之,他的《東京女子高制服圖鑑》再版多次,而且時常有新版本推出,甚受制服愛好者推崇;博物學者、幻想學、神祕學研究者荒俣宏也曾針對路上觀察學發表了〈以博物學為父──路上觀察學進化史的論述〉。
  「路上觀察學」彷彿是一門學問,但卻是一種諧仿的稱呼,對於路上觀察者而言,可以說具備了鄉愁與哀愁感受的物件,就可以被歸入「路上觀察學」的範疇之內。他們以照片、素描等方式記錄自己所看到的、觀察到的物件。與前代考現學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這些物件往往是非實用性、非商業性,但是觀察者們則是以科學性的方法進行調查、發表研究結果,這樣非常「Kuso」的精神正是路上觀察的醍醐味。所以我們會看到一本正經的各地人孔蓋圖案的比較,或是東京街道狗大便觀察研究紀錄,或是飯店廁所設備的評比等無聊卻又別具趣味的觀察。
  自從《路上觀察學入門》這本類似「運動宣言」的書籍出版之後,日本的媒體確實陸陸續續掀起一波路上觀察學的旋風,各種雜誌專題、電視節目誕生。在該書出版之際,路上觀察學會曾經如此預言:接下來的時代將會發生「路上取代紙上,觀察取代鑑賞,孩子的科學取代大人的藝術,物件取代空間」的潮流。的確,時至今日,這波路上觀察風仍舊持續發燒、延續中,影響人們的對待生活以及觀看事物的角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